玉米怎样种植和管理更高产
管理要求
1、玉米的苗期管理
在幼苗管理期间,需要保证幼苗的全苗、壮苗和齐苗。比如播种之后,马上进行查苗操作,发现有漏苗缺苗的情况,马上进行补种。补种的方式一般有两种,一种是直接播种,一种是移栽苗补种。补种需要在幼苗长出3个叶片之前完成,如果幼苗已经有3个以上的叶片,补种也没有意义了。
幼苗期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,可能发生争夺养分的情况,所以要经常的间苗操作,一般在幼苗期间苗2次到3次,避免密度太大引起的争肥问题,导致幼苗长势不一。在幼苗期间,根据幼苗的长势来判断是否需要蹲苗,一般可以晚蹲,适当的追加氮肥,促进壮苗发育,并且结合中耕的方式除草和松土,促进幼苗的快速发育。幼苗期间的病虫害也不少,主要受到地老虎和黏虫的危害。对于这些害虫,可以通过拌土用药的方式来杀灭。
2、结穗期
进入到结穗期后,玉米的生长量最大,这个期间的管理直接影响到产量的形成。为了增加结穗量,加大颗粒密度,需要管理人员定期的中耕,并且结合施肥的方式来增加养分。一般每次中耕时,每亩使用50斤的尿素,可以在株距正中间挖坑施加,然后在培土覆盖。玉米在结穗期的需水量很多,而且对水分的多少是很敏感的,如果田间太干的话,会马上影响到玉米的长势,因此要保证大田的湿度,大概在70%以上。但如果降水多的话,需要注意排水,避免大田出现积水。
3、花粒期
进入花粒期后,主要预防的是早衰的发生,并且要避免贪青。一般根据植株的长势来施加肥料,如果长势好,结穗的势头旺,叶片的颜色浓绿,没有早衰的迹象,那就没必要施肥。如果植株发生早衰,出现了脱肥的症状,就要适当的追肥了。而且根据植株的缺肥情况,可以穴施,也可以通过叶面喷洒的方式追肥,效果更快。
进入到花粒期后,玉米对水分的需求依然很高,如果湿度较低的话,不利于开花和授粉。在玉米抽雄后,需要人工进行去雄的操作,一般隔一行去雄,去雄的比例在二分之一左右。在玉米盛花期的时候,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,或者是发生大风天的话,就会导致授粉效率降低。这个时候可以使用人工授粉的方式来处理,具体的方法就不说了,需要的人工量是很大的。
在花粒期,需要预防蚜虫带来的危害,可以使用药物来喷洒预防。同时也要注意防鼠,如果老鼠较多的话,会导致严重的减产。一般把药剂投放在老鼠经常出没的路径,通过触杀的方式来减少老鼠。
病害预防
玉米的病害是很多的,常见的有大斑病和小斑病。这些病害主要通过菌丝和孢子来传播,而且可以在地面上越冬,等到温度升高之后,会入侵到玉米植株体内,导致叶片的损伤。一般温度超过20度,湿度达到90%左右,就会爆发这种病害了。特别是种植密度较大,地处低洼的玉米地容易存在这些病害。
对于玉米的病害问题,主要依靠选择抗病品种的方式来预防,可以节省用药成本,也能保障稳产。如果发生病害的话,可以采用多菌灵等粉剂来处理,能够有效的杀灭大斑病和小斑病。
种植玉米要想高产的话,上面这些步骤一个都不能少,而且在管理上需要多用心。产量都是管出来的,管理方面不投入的话,是很难有高产的。
种植管理要点
1、防空秆玉米生长期,由于矿物质营养供应不足,营养失调,不能满足穗分化对养分的需求;种植密度过大,通风透光不良,光合作用减弱;偏施氮肥,磷、钾肥料缺乏等因素都会造成空秆。防治方法:要在玉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适量追肥、灌水,以利穗分化、发育正常;追肥时不能偏施氮肥,应氮、磷、钾配合施用,以保证养分平衡,降低空秆率。
2、防秃顶造成秃顶的原因主要是壤中磷素缺乏,玉米在孕穗开花期糖分代谢、蛋白质合成、细胞分裂受阻,果穗顶部萎缩、花丝伸长缓慢,授粉受到抑制;壤中钾素缺乏,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运输受阻,籽粒中淀粉不足;病虫危害或干旱,影响养分的运输,造成秃顶或空穗。防治方法:一要防止植株早衰,多施磷、钾肥,在玉米拔节期每隔7—10天喷施一次0.4%磷酸二氢钾溶液,连喷3次,补充磷、钾不足;二要及时灌水,特别在抽丝期遇旱,要及时补充水分;三要防治病虫害。
3、防早衰造成早衰的原因:一是后期雨水过多,壤板结缺氧,根系活动受阻,吸收功能减弱,叶片发黄或卷曲;二是缺肥,植株矮小,生长缓慢。防治方法:在玉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重追肥,结合叶面喷肥,补充营养,延长叶片功能期;平衡供水,遇旱及时浇水,遇暴雨或连阴雨时要及时排水防渍。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发育。
4、防倒伏 一要搞好蹲苗,促使幼苗敦实健壮;二要中耕培,增加支持根的数量,提高抗倒性;三要在基肥增施钾肥的基础上进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,增强植株坚韧性。防治方法:在玉米生育期间发生倒伏,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。如在拔节后发生倒伏,应进行中耕培,不必人工扶起,让玉米自身恢复。在抽雄后发生倒伏,应及时人工扶起并进行培,以减少损失。